close
上個月的某個星期日。逸德來和我聊天,跟他聊天是一件很開心的事。他今年熱衷一個人單車旅遊。
我稱羨他能獨自旅遊的體力和毅力。他則誇讚我能面對病痛的勇氣。他知道我有在看書,就特地帶來
兩本書。其中一本就是“最後十四堂    星期二的課”,這是一本不錯的書,感謝他的細心。
這本書的作者:Mitch Albom,譯者:白裕承。
本書是寫作者上他老師的最後十二堂課的過程。
老師名字瑞墨〈Morrie〉。是一位心理社會學教授。所以英文書名是“Tuesdays with Morries”。
本書是一位年輕人向一位垂死的老人家,學習生死智慧的故事。
師生關係很好,老師肯教,學生肯學。畢業時兩人相約要時常聯繫。
老師在1994年得了一種神經系統重症〈ALS〉, 沒有方法可以醫治。從發病到死亡大約五年。
就像蠟燭一樣,它把你的神經溶化掉,剩下身體像一灘蠟。這種病常從腿部開始發作,逐漸向上蔓延。
起初他會無法控制肌肉,從此再也無法站立,只能坐輪椅了。
後來變得無法控制驅幹肌肉,從此再也無法坐直。整個身體只能癱瘓在輪椅和床上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如果此時還活著,只能靠在喉嚨插管子呼吸。
偶而還能眨一下眼皮,或嗒舌作響
但此時他的腦中卻是千萬個思緒翻騰躍動,他思考著:
我是要日漸萎靡不振,或是要善加利用剩下的時間?
最後他決定將他自己當成活教材,研究他的緩慢步向死亡。觀察他身上發生的事,並要人和他一起學習。
學生畢業後,追求他的興趣,寫曲、組樂團、彈鋼琴為職業,但沒有人注意他的表演,沒沒無聞而失志。
他嘗到了生平第一次失敗的滋味。他並沒再和老師聯絡。接著他有一位感情很好的舅舅,死於胰臟癌,
時年四十四歲。因感情很好所以他特別悲傷,突然覺得時間變得很珍貴。因此他不再執著音樂,而去學校
念了一個新聞碩士。畢業後成了一個體育記者。
老師要和人研究記錄他走向死的構想,獲得了很大的迴響。很多友人來他家和他討論,由於人數很多,需
要分組討論。老師則負責死亡討論這一組。
病情持續惡化,老師已無法走路,但並不因此消沉,在他腦中時常迸發出閃亮的思緒。他將所思所想的,
記錄下在死亡陰影下的哲學:
『如實接受你做得到的事和做不到的事』
『過去就是過去,接受它,不否認也不揚棄』
『學著寬恕自己,寬恕別人』
『與人為善永不嫌遲』
他的友人覺得這些哲言很不錯,就累積了五十則佳句,送往〈頗士頓地球報〉的一個記者。這位記者為老師
作了一長篇專題報導,標題是:『教授的最後一門課:他自己的死亡』
這篇報導引起一家電視台的節目製作人的注意,他和老師聯絡後決定前往做一個專訪。
老師不肯換新衣服也不願化粧,他認為死亡不是什麼羞恥的事,他不想在死亡的鼻頭上擦粉。
主持人卡伯,跟老師談了很多有關人生的議題,都是老師思考後的智慧結晶,他樂觀豁達,令人感動。
整場訪問他都坐在輪椅上。只剩雙手還能揮動。
訪談最後主持人問老師一句話:像你這樣緩慢步向終點,你最害怕的是什麼?
老師回答說:就是很快會有一天,我得別人為我擦屁股。
這個節目在某一個星期五播出。學生恰好看到了這個節目。他知曉了老師的近況。他決定立刻去拜訪老師。
以後的發展再續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008,12,25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67歲2個月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洗腎      7年7個月         
 
 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陳 賢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